第二百三十七章 社会变革在结构(第二章)-《带着系统来大唐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李易收拾的设备,道:“打造以李家庄子为中心,张家村子和外来务工聚居区的集旅游、工业生产、农业生产等领域的集群产业。”

    李隆基使劲想了想,才稍稍跟上节奏。

    就是跟之前一样,找人过来玩,然后有工坊,顺便种田。

    “等天暖和,北方各州府百姓的日子就好过了。”李隆基想到了新的那些好用的工具。

    “还是生产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问题,土地这么多,人口并不是很多,怎么就会吃不饱饭?”

    李易似乎是与李隆基说,又像自语。

    “都有什么技术?”李隆基帮王皇后稍微整理了一下,一起出去吃饭的时候询问。

    “育种技术,培育更好的高产种子。”李易说出来一个。

    “司农寺的活儿。”李隆基表示知道。

    “农耕技术,现在没有好东西,只能是牛马,多多养殖,还要预防疾病。”

    李易没敢去想机械化,但更多的牲畜还是可以的。

    “司农寺的活儿。”李隆基依旧知道。

    “寻找更多的天然石头当肥料,磷石不错,需要知道哪种地用着好。”李易再说一点。

    “司农寺的活儿。”王皇后帮李隆基说出来。

    “南方那边就应该好好种稻子,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,中间再种别的。”李易说出大米的事情。

    他不爱吃南方的大米,可是大米多了,别管口感怎么样,确实能吃饱肚子。

    李隆基跟着说:“尽量让人能多种地,减去‘调’。”

    “三哥说得对,属于社会分工结构问题,种田的就种田,作工的就作工,打仗的就打仗,各自负责一个方面。”

    李易提到了眼下的弊端,种田的人什么都要干,田地没有足够的时间打理。

    往往收成差一些,拿不出租和庸,再被找去干活,赤字了,借钱交,还不起,卖地,人跑了。

    想着,李易又道:“许多人家就差一季的粮食,若少交一次粮,那口气便缓过来。若逼一步,庄边的三千多流民就是结果。”

    李隆基这次没回应,他已经下决心,征商税,朝廷有收入,轮换着减免一个个州府的租庸,给百姓留半年的收成。

    到食堂单间,各自去盛菜,王皇后有宫女帮忙。

    “年前的时候,大哥拿走一批醉蟹,如今是正月,其他醉蟹也放出去卖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