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“易弟,你估算一下,在那边凿盐井,一年能赚多少钱?”李成器把李易成功拦住,问。 “现在咱大唐有多少盐池、盐井?”李易问出另一个问题,他要看看能提供多少盐。 “眼下盐池九处,盐井二百七十六。”李成器提供数据。 这跟李易看的资料不一样,少,少许多。 不过李易一想便明白了,之后唐朝开始收盐税,必然大力增加盐池和盐井。 数据记载的不是开元二年。 此时还没有那么多,长安主要依靠山西那边的湖盐和漕运过来的海盐。 蜀盐陆路慢,不好走,一般是走长江,转一大圈。 从长江进大运河,从大运河转漕运,船装载的货物多,比起陆路运输,还是划算。 “沿海一带,百姓可安稳?”李易又问一个问题。 “近几年没打大仗,所耗不多,还算是不错。”李成器对此并不太清楚。 “煮海为盐,成本太高,蜀地井盐冲击,盐价将一降再降。陛下应允合作,朝堂百官或有怨怼。” 李易在事情确定了后,开始进一步推进。 李成器听着,不时点头,没说什么‘他们敢?’‘不服就杀’这等话。 “所以要收盐税,收池盐和新式井盐的盐税,陛下的钱是私钱,盐税是公钱。 弟以为,新式打井法,可获钱财无数,蜀地出盐过多,沿海盐场难以活。 征蜀地新法采盐之税,盐价平稳,有利社稷,可宽内藏,亦能平百官之怨。” 李易认真了,说出情况。 跟李隆基合作,是李隆基和几个兄长赚钱,包括自己。 井打多了,出盐太快,海边专门煮盐的人怎么办?难道现在就拿出来晒盐之技? 还没到那一步,平稳推进才行。 资料上有显示,沿海地区始终不是太安稳。 李隆基赚钱了,百官看着,这钱……天哪!国家财政没钱,陛下你要干啥呀? 收税,收上来的税给户部,其他地方再管户部要钱,大家都开心。 李成器停迷茫了,或者说是听傻了。 还能这么玩?盐税不就是商税么?大张旗鼓推行商税,百官必然为了各自背后的利益不答应。 可是盐那么赚钱,朝廷没钱,百官要钱,收税正常啊,百官要支持,总不能叫陛下把钱全拿走。 “易弟你这是……认真了?”李成器觉得要重新看自己的易弟了。 之前易弟多温和呀,总是往外扔技术。 有人欺负上门,仅仅是对等回敬一下,从来没有赶尽杀绝过。 第(1/3)页